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

回到初心

別人做得到的動作,我一定也做得到。

無論體能還是身體記憶,都練得起來,不會成為我的阻礙。
只要依照正確的動作不斷練習,不但做得到,再現性也會愈來愈高。
必須拋開過去的習慣與定見,去除我執,回到初心,重新學習基本動作。
保持積極的心態,全力以赴,不要有所保留。
使心胸開闊,不要被既有的價值觀束縛;專注而宏觀,自然能覺察到一切動靜而不拘泥於表象,破除法執。
感謝老師與劍友們的指導,我會努力的。

運動三層次:習慣、突破、目標

做任何運動都可以有程度之分。有的人是為了健康,有的人是以比賽得名為目標,只要願意運動都是值得讚許的。

以重訓為例,並不是每個人都要以參加健美或健力比賽為目標。其實門檻很低,甚至在家裡也可以做,只要持之以恆就一定會對身體有幫助。如果有興趣再往更高層次進階就好。
因此,對於自己喜歡的運動,可以參考以下三個階段進行:
1. 建立習慣:持之以恆。
好的事情自然是多多益善,如果三天打魚、兩天曬網,這樣對自己的幫助就很有限。把運動嵌入生活的一部分,不要找藉口偷懶,如此就能獲得運動最基本能帶來的好處,而且可以提升熟練度並維持一定的體能。
2. 追求突破:挑戰極限。
如果希望進步,就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,有系統的增加訓練強度。必須把自己榨乾,已經快不行了再撐一下,這樣才會進步。除了磨練體能和技術,也要練「心」,克服喘和痠痛的不適,並且專注在當下,不起雜念。
3. 設定目標:強化動機。
光是「想變強」有時是不夠的,或者要問,想變強的「動機」是否夠強。可以設定階段性目標,加上時間的壓力會增加危機意識,強迫自己在「有限的時間內」變強。而且如果可以針對目標的需求進行強化,這樣一次又一次朝著目標努力必然會有所成長。
萬事起頭難,其實最困難的是戰勝自己利用各種理由拒絕改變的心魔。人生只有一次,希望大家都能活得精彩。

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

正念與劍道

 不要管過去,不要想未來,不要有雜念,只專注在眼前的事物,全心體會,並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,這是我對「正念」的理解。

實務上,不要糾結於過去犯的錯誤,不要貪戀事成之後將會得到的報酬,不要被身旁的雜音所干擾,一心一意把每個細節做到完美,專注在過程,不要去想何時完成、會不會成功,水到自然渠成。

劍道的練習也是如此。以前如果我的心中閃過「還要幾個動作、幾次對打才能休息」,看著遙遠的終點時,體力彷彿瞬間流失殆盡,突然就會變得好喘好累;後來發現,如果專注在希望強化或改正的動作時,不但比較不會累,練習結束時甚至還有點意猶未盡。

不過,在林奕成老師的指導下,我了解到劍道的修行不只是體能和技術的訓練,更重要的是「心」的磨練。除了透過肉體的鍛鍊強化意志力,也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力,並且積極進攻,不畏懼、不迷惘、不動搖、不退轉。藉由對峙時龐大的壓力磨練自己的心性,過程中自己的弱點都會暴露無遺,雜念應運而生;從雜念不著於心到不起心動念,必須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有進步的機會。也不應有勝負心,不要被勝負榮辱所迷惑;只著眼於客觀事實,不要有主觀臆測,如此思緒才會清晰。

而劍道是雙方互動的過程,不能自顧自地進攻,應該要用心體會對方的感受,從對方的反應了解其想法。不要有孰優孰劣的比較心,練習不是為了分勝負,而是兩個人要互相學習,一起提昇;對方變強,自己才有機會變強。從宏觀的角度看事情,就不會拘泥於瑣事。

唯有強大的內心才能保持平靜。

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

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。

每當我回顧病歷時,都會想起一些和病友共同面對的過程,不管是開心或悲傷的,總是歷歷在目。逝去病友曾經的笑顏,我也都記得一清二楚。

有些人因為親友的病故開始關心自己的健康,也有些人因為一些不好的經驗而對於治療躊躇不前。每一個反應與決策的背後,都受到過去的生命中無數個事件所影響,沒有對錯,都是自然。

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經歷,造就了現在的自己。

對我來說,病友們不只是我的老師,也是我的朋友。除了讓我領會看病的技巧,也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並同理對方的感受,才有了現在的我。

很榮幸我能參與你們的人生,也感謝你們豐富我的人生。

祝大家新年快樂,明年也請多多指教!

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

No pain, no gain.

「你必須非常努力,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」

人生中總有些名言或場景能夠觸動心弦,進而深刻地烙印在腦海裡,影響日後的行為。

某位歌手在演唱會前感冒了,他沒有延期,而是說「沙啞有沙啞的唱歌方式」,我深受感動,原來,這就是專業歌手的敬業態度。此後,我即使前一晚沒睡好、身體不舒服,看診從不缺席,也不會把不好的情緒帶給病患,這是我對這份工作的尊重與執著。

對我來說,「no pain, no gain」是鐵則,我不相信有什麼不必付出任何代價、輕鬆就能獲得的好處。要得到相當的成就,就必須付出相對應的努力或代價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

我從來都不覺得運動本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;或者說,成年後每次的運動,都是對自己的「訓練」,都是痛苦的。但我追求的,是痛苦過後的「突破」,包括成績、體型、健康,以及「有好好努力過了」的那份自我認同所帶來的欣悅感。所以我能忍受枯燥且重複的基本動作訓練,和隨之而來的痛楚。因為我知道,如果我不挑戰自己,累了就休息,這樣遲早是會退步的。快,還要更快;重,還要更重,這是我督促自己進步的方式。

以前我只知道按表操課,所以進步有限;現在知道自己的目標後,更會珍惜每一次練習的機會,認真感受身體的回饋,以琢磨自己的動作與技術。雖然在挑戰極限的過程難免會受傷,不過沒關係,還有其他動作可以練。檢討一下,調整好動作,以後小心一點就行。我們可以盡量避免受傷,但如果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挑戰自己的極限,那就無法品嘗到成長的滋味了。

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

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

凡事皆有成本,或代價。如果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大過其成本及風險,就值得去做。

以運動為例,運動的好處大家都知道,但其代價為何?要花時間,而且偶爾可能會受傷。然而,很多人是受限於「心理的門檻」,或是「改變現狀的拉力」。

有些人上班已經很累了,下班回家只想休息;有些人「覺得」自己體能不好或上了年紀,不能跑步或重訓;有些人「覺得」出門或上健身房才算運動,在家裡「無法」運動;也有些人在空閒時間只想坐在沙發上看電視。這些門檻只是「心理上的障礙」、自我設限而已,必須先破除才不會半途而廢。

事實上,如果養成了運動的習慣,一天沒運動反而會覺得怪怪的,而且多運動精神也會變好;更年期後的女性做阻力訓練不但安全,還可以改善荷爾蒙、血壓、血糖和血脂[1-2]。另外,即使沒有上健身房,在家裡也有很多徒手重訓可以做,有氧方面也可以做「高強度間歇訓練」,其效果不亞於出門跑步[3]。

除此之外,一定要不斷的「挑戰自己」,即使累了喘了還是要再堅持一下,並且逐漸增加運動量和強度。畢竟體力是用進廢退的,如果累了就休息,或怕受傷不敢而增加運動強度,這樣不但不會進步,反而會隨著年紀慢慢退化。

另一方面,行為也有「排擠性」。在有限的空閒時間裡,如果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「走路」,那做其他運動的時間就所剩無幾了。更何況,有些人覺得自己花很多時間走路「已經很努力了」,自然就不會想去做其他更有效率的運動,這是認知上的問題。

至於什麼樣的運動才有用,美國心臟學會建議「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和2次中強度以上的阻力訓練」[4]。所謂中強度運動的定義是「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,但無法唱歌」的程度[5],如跳舞、騎腳踏車、爬山等[6],所以走路是不算的。

勇敢邁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,但要能夠長久執行必須要破除「心理的門檻」,並且養成習慣,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;同時也要不斷挑戰自己,這樣才會進步。

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,減重、慢性病的控制也是如此。


參考資料:

[1] Twelve weeks of resistance band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age-associated hormonal decline, blood pressure,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stage 1 hypertension: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 Won-Mok Son et al. Menopause. 2020 Feb. 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1663986/

[2] Resistance Band Exercise Training Prevents the Progress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Postmenopausal Women. Won-Mok Son et al. J Sports Sci Med. 2021. 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4211322/

[3]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interval training and the role of exercise intensity. Martin J MacInnis et al. J Physiol.  2017.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7748956/

[4]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s and Kids. https://www.heart.org/en/healthy-living/fitness/fitness-basics/aha-recs-for-physical-activity-in-adults

[5] 運動強度 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 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571&pid=9739

[6] 英國國民保健署 (National Health Service, NHS) https://www.nhs.uk/live-well/exercise/

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

需盡早就醫的心臟症狀

疫病的流行可能會改變大家的就醫模式。雖然待在家裡比較安全,不過真的很不舒服還是要盡早就醫才不會錯失治療的時機。

這位阿伯胸悶了一個禮拜,原本已經預約六月底回醫院看泌尿科時順便看心臟科,還好他的孫子很機靈,催促他「不舒服趕快先去看醫生」,才赫然發現他的左主冠狀動脈可能有嚴重的狹窄,於是立刻將他轉去醫院做心導管。這樣的病灶萬一發生心肌梗塞,對心臟的傷害是非常大的,甚至可能會在家裡猝死,真的很感謝他的孫子。

如果症狀很強烈我相信大家一定會去檢查,反而是勉強還能夠忍受的情形最要小心。我很擔心可能有些病患會因為疫情的關係不敢出門結果延誤了病情,因此在這裡我提供一些「建議要盡早看心臟科的情況」讓大家做參考。

心臟的疾病主要是以「胸悶」、「心悸」、「呼吸困難」的方式來表現,以下分別來討論:


1. 胸悶

心肌缺血或梗塞主要是以「大範圍胸悶」、像大石頭壓住的感覺來表現,而且通常會很難受,尤其在「運動時會更不舒服」就更有可能是狹心症,因為此時心臟會消耗更多的氧氣,如此則要盡早就醫。而這樣的胸悶感和胃食道逆流的不適很難區分,如果吃了胃藥一週仍不見起色建議還是要檢查一下心臟比較好。雖然心電圖和超音波沒有辦法看到冠狀動脈,但嚴重的心肌缺血(如本案例)或心肌梗塞是一定看得出來的,所以也可以說如果兩者都正常至少沒有立即性的危險,可以等疫情過去之後再去醫院做運動心電圖或自費電腦斷層確認。


相反的,「刺痛、抽痛、單點痛、壓了會痛、一動就痛」比較像是肌肉或神經的問題,可先自行檢查皮膚有無帶狀皰疹,如果有則看皮膚科,如果沒有且症狀不是太嚴重可以等疫情過後再檢查。而單純只是背痛、肩膀痛或左手麻卻不會胸悶其實比較不像是心臟的問題,可以不用急著看心臟科。

關於其他疾病造成的胸痛表現請參照以下文章:http://www.tndr.com.tw/health_land/item/18/


2. 心悸

「心悸」(感覺到自己的心跳)或「漏拍」一般來說比較不急,除非同時會「喘、嗜睡、頭暈甚至暈倒」或「脈搏數低於50」才需要盡早就醫,否則可以等到疫情過後再檢查。如有上述伴隨症狀必須檢查有無心房顫動、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或非持續性心室頻脈這些比較危險的情況。如果頻繁發生可能靜態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就能抓得到;如果久久一次除非剛好在發作時做到心電圖,否則要到醫院做14天的攜帶式心電圖或植入式迴圈記錄器才有辦法(均需自費)。進一步要查原因,除了要檢查心臟本身有沒有問題,也要檢查有沒有其他問題在影響心律,如貧血、甲狀腺、血鉀或腸胃的問題。


3. 呼吸困難

「呼吸困難」則要比較小心,如果有接觸過新冠肺炎的確診者或近期去過流行的地區,應該先做好居家隔離,必要時連絡1922或119去做採檢。而和心臟相關的症狀主要是「活動時會喘、躺下來會喘、合併下肢水腫」,這種情況一定要檢查,必須排除心衰竭、瓣膜疾病和心包膜腔積水的可能性,這些問題用超音波一看就知道了。另外要抽血檢查有無貧血、甲狀腺或腎功能的問題。當然肺部也要檢查,不過如果症狀不是太嚴重可以等疫情過後再去醫院看胸腔科。



總結來說,有些症狀暗示著可能有嚴重的心臟疾病,如此則要盡早就醫檢查;其他的情況相對沒那麼緊迫,如果不是太不舒服可以等疫情比較緩和之後再去做檢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