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

理念

在臺大醫院的那幾年,我從師長們的身上學習到診治疾病時客觀與嚴謹的態度,也隨著處理許多複雜案例而成長,並見識到許多先進的檢查與治療設備對病患的幫助。

但同時也發現,許多師長在一診三小時的時限中必須看60人以上的病患,其中不乏固定領藥的穩定病患。如此,在一位病患不到三分鐘的速度下,雖然可以多看一些病患,但也無形中增加了出錯的機會。


當然,病患可以自由選擇醫療院所,而醫師也能選擇將病患留在自己手中診治。但我不禁想,是什麼原因讓病患選擇前往醫學中心而不是基層診所,而醫院的醫師不願也不放心將自己的病患交託給基層的醫師。

說穿了,或許就是「沒信心」。

事實上,很多疾病其實可以在診所診治,只要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身體診察,輔以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,就能診斷。如果能夠建立起基層醫療的口碑和民眾就診的信心,或可疏通大醫院壅塞的人潮,將醫學中心回歸後線轉診醫院的角色,讓醫師能有充裕的時間仔細評估複雜的病患,而不需受到眾多候診病患的催促與干擾。

診所和醫院應是合作關係,是同屬維護民眾健康的團隊;每個角色都不可偏廢,每個位置都需要有人用心付出。診所的可近性,能讓民眾的問題快速獲得解答。 而且,基層醫師第一線為民眾的健康把關,應治未病之病,在疾病尚未形成或惡化前即加以阻斷,杜漸防微,也就是預防醫學的概念。

這麼想,突然感到這條路無比開闊,還有許多發展空間,更堅定了我走入基層的想法。

而如今,我也在診所執業了半年餘,很感謝病友們願意相信我讓我治療,也和鄰居一樣,除了閒話家常,也隨時扮演傾聽者的角色。從和各位的互動中,我也不斷修正我的想法,無非是希望符合民眾的需求和我對此角色的定位。

在我能力所及之處,我希望做到最好。除了侵入性的檢查和治療無法在診所進行,我要求設備和藥品能和醫學中心有相同的規格,而看診的品質要比醫院更好。要如何做到呢?其實不難,只要依照自己的步調詳細檢查,創造一個優質的就醫環境即可。追求品質的結果就是病患沒辦法看太多,候診的時間也可能較長,但進診間後就會發現等待是值得的。護理師常說,經常有病友等到來回踱步,深怕和他們四目交會,但從診間出來後都帶著滿意的笑容,不知被施了什麼魔法。其實訣竅無他,「關心」而已。另一方面,提高成本,用最高級的設備和進口原廠藥,讓病友在診所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的待遇。我也不斷思考如何改善候診空間,不僅幫助病友打發時間,也能利用時間獲取衛教知識。這些一定會愈來愈進步,而我也常為一些靈感感到雀躍不已。

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醫療,也希望能與時俱進,持續進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