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先生很在意自己的血壓,一天量好幾次。他疑惑的問:「為什麼每次量都不一樣,而且常常一開始量很高,量四、五次後就正常了。到底我有沒有高血壓呢?」
這樣的情境大家一定不陌生,而其中的關鍵是:
「怎麼量血壓最具代表性?」
對於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,這個問題最基本,也最重要,畢竟我們依據這個數據診斷高血壓,也藉此擬定治療策略並評估控制的狀況。因此,我們必須回答這個核心問題,才能讓病患得到最好的照護。
有些人一到醫院血壓就飆高,這樣的「白袍效應」讓在診間量的血壓僅供參考,不如家裡量的來的準確。為了將干擾因素降到最低,我們會請病患在一個舒適的狀態下,休息五分鐘再量血壓;而一整天血壓正常就會起起伏伏,所以要早晚各量兩次,再將一星期的數據平均起來作為代表。1雖然這樣的「靜態血壓」只能代表部分的自己,至少操作容易,而且過去的研究都是以此為變項,還是有其參考價值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,現在我們可以利用「攜帶式血壓記錄器」隨時隨地讓機器自動量血壓,引入一種「動態血壓」的概念,而且用更多的數據取平均更具代表性。圖一的比較顯示24小時的平均血壓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關性優於居家和診間血壓,而其中「夜間血壓」最為重要。2此外,正常睡覺時血壓應下降10%以上(圖二)3,不足10%(non-dippers)甚至上升者(inverted dippers)會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4及死亡率(圖三),5而這是傳統自己在家量血壓無法得到的資訊(除非枕邊人能每幾分鐘就悄悄的爬起來幫您量血壓)。另一方面,將一種以上的血壓藥移到睡前使用可有效降低睡覺時的血壓,平均收縮壓每下降5mmHg就能降低17%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4,而成效如何也可用攜帶式血壓記錄器來確認。
因此,建議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可以參考24小時的血壓變化,不但能精確判斷控制的情況,並且可以依照個別的狀況選擇最適當的策略。
圖一。不同的血壓量測方式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關性。2可以看到夜間血壓(Nighttime)和24小時平均血壓(24-hour)的斜率較大,即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關性較高,且相同的讀值和診間血壓(Clinic)比有更高的死亡率。
圖三。睡覺時血壓下降的程度和死亡率的相關性,5其中下降不足10%(ND = non-dippers)和不降反升者(IND = inverted dippers)會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。(RH = relative hazard)
參考資料: